北京不同原砂对覆膜砂热稳定性的影响
不同种类的原砂作为覆膜砂的骨架材料,其矿物组成、化学特性、颗粒形态及热学行为直接决定了覆膜砂制品在高温下的综合表现,对铸件质量与生产效率产生深远影响。热稳定性在此处是一个综合概念,涵盖抗高温变形能力、热膨胀特性、耐热冲击性以及与金属液的化学惰性。
原砂的矿物化学成分是影响覆膜砂热稳定性的首要因素。石英砂是传统且广泛应用的原砂材料,其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(SiO₂)。石英砂在受热过程中会发生晶型转变,在573℃左右从β石英转变为α石英,伴随显著的体积膨胀(约0.8%)。这种突然的膨胀是导致砂型开裂、铸件产生毛刺甚至粘砂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。虽然覆膜层能提供一定保护,但石英砂本身的热膨胀特性仍是其热稳定性的固有短板。锆砂(ZrSiO₄)则表现出很好的热稳定性。其热膨胀系数远低于石英砂,且膨胀过程平缓线性,不会发生剧烈的相变膨胀。这使得锆砂覆膜砂在高温下能保持优异的尺寸稳定性,特别适合于生产大型、复杂或对尺寸精度要求很高的铸钢件,能有效防止因型腔变形导致的铸件尺寸偏差。铬铁矿砂和橄榄石砂等特种砂,因其独特的化学组成,不仅热膨胀率低,且与碱性金属液的反应性较弱,在某些特殊合金铸造中能表现出更好的热化学稳定性。
原砂的颗粒特性对覆膜砂的热机械强度与抗裂性有显著影响。颗粒形状直接影响砂粒的堆积密度和覆膜树脂的包覆效果。圆形或近圆形的砂粒(如高质量石英砂或锆砂)能够实现更紧密的堆积,形成更均匀的应力分布,并且在覆膜过程中更容易获得完整且均匀的树脂涂层。这种均匀的结构在高温下能更有效地抵抗热应力,减少裂纹的产生。而棱角形砂粒则容易在尖角处产生应力集中,成为热裂纹的起源点。粒度分布同样关键。一个级配良好的砂粒体系,细粉填充于粗颗粒之间,能形成更为致密的整体结构,增强高温下的整体强度,减少金属液的渗透。但细粉含量过高也可能阻碍树脂的均匀分布,并影响透气性,需要在强度和抗渗透性之间找到平衡。
原砂的热导率和热容等热物理性质间接影响其热稳定性。热导率较高的原砂(如锆砂),能更快地将铸件凝固时释放的热量导出,促进铸件表面快速凝固,形成更细密的晶粒组织,从而获得表面光洁度更高的铸件,并减少粘砂倾向。同时,快速的热量散失也有助于降低砂型本身的热负荷,减缓树脂膜的热分解过程,对保持高温强度有极作用。
因此,在选择覆膜砂用原砂时,需综合考虑铸造合金的种类、浇注温度、铸件结构复杂度及成本因素。石英砂因其资源丰富、成本较低,在铸铁和有色合金铸造中仍是主流选择,但其热膨胀问题需通过优化覆膜树脂性能和改进造型工艺来弥补。而对高端铸钢件、大型复杂件或对表面质量有很致要求的领域,锆砂、铬铁矿砂等高性能原砂凭借其固有的低膨胀、高导热和优良化学稳定性,成为不可替代的材料,尽管其成本较高,但能通过提升铸件质量和成品率来体现综合价值。原砂的选择本质上是铸件质量、生产效率和制造成本之间寻求佳平衡的技术决策。